生成式人工智能於當下的社會文化意涵 — 一個教育/創作工作者的反思

2022年ChatGPT橫空面世,2023年被稱為「生成式AI元年」,來到 2024年,我們正式踏入生成式AI從雲端走向終端的應用元年。  

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洪流中,隨着指尖在觸控屏或鍵盤上輕輕敲按數 鍵,花個短短十數秒,輸入寥寥數字「prompt」,甚或直接將檔案拖移, 短時間、少功夫、操作簡易、完成度高的「(半)成品」便應運而生。  

正當各大電子平台都爭相推出AI版面,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男女老 幼都躍躍欲試,利用人工智能(AI) 於大數據(Big Data) 體驗一把新時 代的產物之際,「融合」、「創新」、「機遇」、「高效能」、「新生 產方式」等關鍵詞亦隨之與這「智能體」生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連動關 係,為當代創建出新一頁的歷史篇章。然而,博奕的一方也終歸按捺不 住,諸如文化藝術創作者及教育工作者,表現出憂心忡忡,他們主要圍 繞的便是「原創性」一議題上,認為缺乏「人性」的分析、整合、重構 與再(創)造是有違「創意」,沒有「真切的行動」,算不上創作。  

這不禁使筆者想起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的畫作《形象的叛逆》,畫作中央寫實地繪畫了一個煙斗,下方書寫了 「Ceci n’est pas une pipe.」(意譯為「這不是一個煙斗。」),事實上 是表達「這只是一個煙斗的圖片,而非煙斗本身。」這正正表現了能指 與所指的模糊關係,同時亦是人們在探討運用AI「大型語言模型 (LLM)」與理解真理的衝擊處與磨合點。超現實主義重視人類內部精 神層面的體現,「作品」之所以能觸動人心,貴乎觀者能透過「作品」 的外在表現連繫其內涵的感知。  

顯然,人們運用生成式 AI 仍處於初探階段,面對新事物,如同陰陽 有兩極,一邊正饒有趣味、興致勃勃,另一邊廂則難免瞻前顧後,然而萬 物總有其平衡與交接處,這款與人文有着緊密關係的「智能體」,無疑 影響着社會與文明的發展,但只要我們(人類)時刻保有多元視角與透 切的意識,無論其變化如何一日千里,終究,沒有人(的需要),便沒 有人工智能。